万物禀性各异,随循之乃为得道,不能以一己之是非好恶,妄为区分美丑好
恶,如若假以世人之种种名分称谓分别,则天下万物遂失其性矣。惟无所称名,
无用其小成之知,忘仁义礼乐,外天下万物,才能于己得保其常然之性,于物亦
保守其天然之本性。但世间之人措意妄度,区别美丑、贵贱,以一己之是非遍盖
天下之公是公非,遂成天下议论纷争,彼此是非莫衷一是。世情执着于己见,不
能虚己以应物,《庄子》指明天下是非无有定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
非彼此之分,乃虚妄不真,圣人不由,而任天下是非,是不是,然不然,丧我忘
己,得其环中以应天下是非,虚其成心而应万物性命之情,则是非灭而不起,彼
此不偶,物情得全,则天下自无是非之累,好知之害。
(1)是非何由以成?
性乃 得 自 天成,万物殊性,物物各安于其性,自会自然而然地展开,因物付
物,因循而已,不容人为,不求之于人情,则不会生是非之争、好恶之情、仁义
之名;远古之人, “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无有私心知诈,不妄分彼此是非美恶,一任万物本性之自然而然。而如若限于己
知,以为成心,遂纷扰天下人心,扰扰天地万物,使皆无暇安其性命之情,丧道
失性,不知物情不类,因任之道,而独有所是,偏有所非,小成之知见,持其一
曲之明,以是其所是,以非其所非,各滞所执,偏得一术而不能宏通.由此天下
是非淆乱,莫知其辨。《天下》篇道及“天下大乱,道德不一”的状况时说:
“天 下 大乱 ,贤圣不明,天下多得一察以自好,誉如耳目弃口,皆有所明,
不能相通,扰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
天下 之 人 各信其偏见,而以为得天下之美在己一人,不能尽天地万物性命,
物我之情,此谓“一曲之士”。一曲之士囿于一己之所得,分别是非,妄为彼此,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分散天地两仪不言不悦之大美,离析折断万物性命之情,于此“天下之人,各
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
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今世之人不识物情自然天成,不能
无己顺物、虚怀应物,以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己取心于是非之场,固而不化,劳
形休心,疲役而不知所归。《齐物论》所谓“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是非
竞起,人情杂昏,遂食物我皆失其性命之情,俱不得行其道。“至德之世”,道
德纯一,物情遂其天成, “当是时也,山无溪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
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马蹄》),当是时,不争议于是非,不布设仁
义美名以笼络天下民心,不创立刑罚恶名以惩戒天下之民,是非不起,争夺不生,
天下万物各安其性命之情,自然而无事。那么远古之世,淳朴至一,何以生成今
世之凌乱糟杂,是非何由以起? 《齐物论》有言: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
越而昔至也.”
何谓 “成 心“?郭庆藩《庄子集释》曰:“彼我相形而有是非,而是非之成
于心者,先入而为之主。是之非之,随人以为役。··⋯终其身守而不化,夫是之
谓成心。”1谓仅见其有我,故有我即有偶,彼我情偏,故生是非,王夫之曰:
“我之知见立于此,而此以外皆彼也,彼可与我为偶矣。”(《庄子解》)见此
之为此,而不知彼之亦有此,此小知狭劣之人,性灵蝙促,有取有舍,有所是有
所非,故间隔而分别。因而是非彼我生自妄心,先分别而后是非。唯志是非之分,
不体万物之情,因任不由,物性迷乱丧失,物我不得自然,此即“道隐于小成”,
而所谓“小成者”,是指“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世薄时浇,
唯行仁义,不能行于大道,故言道隐于小成。”(成玄英《庄子疏》)
因而 , 在 “散朴乖真”世情下,世俗之人皆以一己之成心,固执成是成非,
终身守而不化,是非不一,争美于己,竞于耀己,混沌凿七窍,天下随之陷于是
非美恶之争,遂立仁义礼法之节,遂有君子小人之别。权谋智诈竞起,而以智欺
愚,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天下何其嚣嚣!则是非好恶争夺之贻害大矣。吕思勉
曾言:“《则阳》篇云:“柏矩‘之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
号天而哭之,日: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
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
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
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知。日出多伪,士民安
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此节所言,见得世俗所谓功罪者,皆不足以为功罪,而强执以赏罚人,其冤酷遂
至于此,此则齐是非之理,不可以不明审矣.”’2即是说,世间先立仁义美名,
利禄之实,而后才有争胜,趋名逐利,悖名危害,如若不立一是非美恶在前,世
人何用智谋,疲劳心思?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庄子》中所言“是非斤并非全是知
识论意义上的是非,而是具有显明的“人间性”特色,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实践哲
学这一基本特质所决定的。因而《庄子》“齐是非”说得就不是认识论上的相对
主义问题,而是对于一种世俗情态的批判,即批判世俗之人以私情陋见区别是非
好恶,不识天地万物自然而然、不事人情智巧,致使物我俱失其性命之情,“终
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遂立仁义功成
利禄之名,以乱天下万物性命之情实,“知诈渐毒,”是非蜂起,“自三代以下
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2)是非何由以齐?
①好知之害
物情 不 一 ,因循而已,则物我得行其道,得成其自然,则本无封界分别措杂于天
地万物之间,妄生是非美恶,而世俗之人囿于一己是非,不识“天地之大全”,妄为
分别美丑、好恶,陈于万物之间,却不知己所是之,则必有彼之所非,己有美之,则
必有彼之所恶。世人成心存于胸,妄作分别取舍,扰乱万物自然之性,牵物以从一己
之所好,彼此分别,是非继起,而有相待相存之分别,世情自是不自见, 《齐物论》
石:
“夫 道 未 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吟也.请言其珍:有左,有右,有伦,
有义,有分,有辫,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有封 , 有 彼我也。吵,界畔,分界也。“至道、至言本无彼此,因人心之私有各
是字,故生出许多疆界。八德之名,只是物我对立之意。”·⋯左右,彼此对立之名也。
伦,理也;义,事宜也。才有彼此对立,则说理说事各有主意也。分,分析也;辩,
辨别也。才有主意,则各自分析辨别也。既有分辩,则大者必竞,小者必争也。”(林
希逸《庄子口义》)有彼此是非,则生出世间许多事情,纷纷扰扰,分别讲究,名目
林立,世情陷溺,竞争不已。是非美恶存于心中,拣择彼此,区别贵贱,好为知争,
自以为是. 《齐物论》描写此种“倒置之民”,陷溺小成之知状态曰:
“其 寐 也 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
之谓也;其留如祖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
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绒,以言其老泣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隐 于 小成 ,黯于大道之人,日夜疲于应接, “其议论是非各有所主,若射者之谋
中的然。,.·⋯好胜之心自守不化,留恋于胸次,若于人有诅盟。用心优劳,日消月砾,
谓其内自苦也。⋯⋯此等人,身虽生而心已死者矣。” (《庄子口义》)此形容尽世
俗好知之人,陷溺于是非彼此争执,劳心役形,“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
悲夫!”(《徐无鬼》)此皆言世俗之人接物用心者,妄为分别彼此,然皆不得自在,
皆有忧苦畏惧之心。亦如《天地》篇所言: “且夫失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
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慢中颗;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五色、五声、五臭、五味,皆
人力为之,故以为乱性。⋯⋯取舍,是非好恶也,以取舍而泪乱其心,则自然之性失
矣,故曰取舍滑心,使性飞扬.”(《庄子口义》)天下之人争是夺非,思虑营营,
疲役不堪,“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者也。”(《齐物论》)众人
争辩是非美恶,以相夸饰,“知出于争”,智谋并用,虚伪继起,离德违性,以收声
名。《肚笑》篇言世人妄生是非,分别贤愚,争分君子小人,争名逐利,使万物皆丧
失其性命之情,曰:
“夫 弓 、弩 、毕、戈、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知作渐毒、领滑坚
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辫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上
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奕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好知之乱天下矣!”
是非 好 恶 ,仁义美名,皆落成迹,有迹故可缘饰而雕凿之,则有迹之法旦立
而天下夕受其残贼也,天下相说以成乎大乱矣。日月、山川、四时、万物之性,
皆自然而成,皆自然而然,不须人为参度,刻意区别划分,如若不然,即如《马
蹄》篇所言:“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跟,马知已
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圃扼、蔫曼、诡衔、窃髻。故
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马知本如此,陆居食草,喜怒有常,足于
其性,及至伯乐善于治马,马乃离其自然之知,莱鹜不逊,以至于与人相抗,因
而所好之知,皆非生民常性之所有也。是非竞起,美恶随生,仁义之名、礼乐之
作随而产生,此皆非万物天性所资。此即是《应帝王》篇所言“混饨凿窍”:
“南 海 之 帝为修,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修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
之死,混沌待之甚善.债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音之.’日音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债 、 忽 二人,心怀偏执,妄嫌混沌之无心,而谓穿凿有益。混沌不起意识分
别,成全天地万物性命之情,自然无为。人心怀彼我是非之别,则有喜怒好恶,
则混沌死矣。从而天下之人皆“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按;释夫恬淡无为,
而悦夫哼哼之意。”失其素朴之本然,而倾慕其飞扬凌乱之雕饰,“以己养养鸟,
不以鸟养养鸟”,妄别是非美丑,妄生仁义礼法,不任天地万物自然之性,假以
人意情虑考度,参以人为智谋名号,天下万物之本性遂丧失不得,物我俱不得成
其自然、得其自得。
② 因任而已
是非 美 恶 相待而生,相对而存。有是即有非,有好即有恶,无是亦无非,无好亦
无恶,所以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
物论》)。有此有彼,有是有非,彼我是非相待而立, 《齐物论》言:
“物 无 非 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大道 隐 没 于仁义美名,是非好恶分辩中,人之所非,我以为是,彼之所是,我以
为非。“即以差等观之:小者非必小,以大视小而见其小;大者非必大,以小视大而见其大:抑由人之所取向而观之:则所向者其所然,所背者其所非,夏然葛而非裘,
而裘未尝非也;冬然裘而非葛,而葛未尝非也。” (《庄子解》)大小、有无、然否、
乃至于贵贱皆是以一方而立另一方,即说自一方观之则见其另一方,因而大小、然否、
贵贱皆出于观者。由于观者心存彼我,见彼之与我异,而若仇敌之在前,不相下而必
应之,彼我相依而设。既然彼我是非皆是相待而存,则“是非彼我,举体不真,倒置
之徒,妄为减否,各据偏执,未足可依。”(《庄子疏》)故可以说无彼则无我,无
是则无非,彼我不分,是非不成,因而《齐物论》说:
“是 亦 彼 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钱?果且无彼
是乎钱?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框.枢始得环中,以应无穷.”
偶, 对 也 。彼此是非,相对而言,此举一是非,彼亦立一是非,“若使彼与我不
相对立,混人己而一之,则为道之枢要也。环中必虚,我得道之枢要,则方始如环中
然。” (《庄子口义》)是非生于彼我之分,虽分为人我,其实分不得,故说“是与
不是,然与不然,在人者也,待人之为是为然而是之然之,与其无待于人,而自是自
然。一皆无于其心是谓和之以天倪。” (郭庆藩《庄子集释》)圣人不涉足于无穷之
是非彼我中,浑然无彼此之别,泊然无是非之辩,而因任天下之是非,莫之偏任,付
之自当,则自无是非也,此即《庄子疏》所言: “夫达道之士,无作无心,故能因是
非而无是非,循彼我而无彼我,我因循而已,岂措情哉!”世间本无是非也,只缘有
彼我,则有是非,天地万物各得随其天然之本性,何曾分出个彼我是非?因而王夫之
才说: “夫其所谓是非者, 岂是非哉?彼此而已矣。我之所谓彼,彼之所谓我也,无
定之名也。⋯ 两相排而益引其绪,以相因而生,则立此而彼方出,无此而彼不以生
矣⋯ ⋯夫相依而生,则相依以息也。”13彼是无对,无是无非,此即《齐物论》所
言“两行.:
“可 乎 可 , 不 可 乎 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乎然.恶乎
不然?不然乎不然.⋯⋯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
可者 , 可 之;不可者,不可之。然、不然矣如是。“天均者,均平而无彼此也。
两行者,随其是非,而使之并行也。”(《庄子口义》)彼我相待,各听其自然,则
无彼无我,“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则己无是非,而因任天下是非,
此之谓“两行”。如此则彼我是非皆无,“众人辩之”,而“圣人怀之”,不预于是
非之争,不取仁义智巧之名,不怀美恶好憎之情,纯任天然,脱略人为情意, “既雕
既琢,复归于朴”。己存天然,则能应万物自然天性,才即《庄子》“以天合天”思
想。因而《庄子》“两行”并非指对天下是是非非含混待之,而是指出天下人之是非,
乃出于彼此对立,有此之一是,则有彼之一非,彼是相待而生,因此依于彼此之是非
“举体不真”,是世俗之人虚妄分别,因而天下是非不足以成其是非,故两行之,而
化世人是非之心也。所以吕思勉说: “庄子之齐是非,正以一己之是非,以为天下之
公是公非者,贻害甚烈,故欲辞而辟之耳。知一己之是非,不可以以为天下之公是非,
则能随顺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己之所以自处者,亦得道矣。”14故己无心而顺
物,无分彼我是非,随顺而已,则物己各得其性,此即是《庄子》“以天合天”之思
想也。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把他奉为“圣人...
一:庄金美理事长暨夫人分发衣物现金予学生。二:庄元盛,庄承锦分发衣物现金予学生。三:庄志美暨夫人分...
严沁——备受海内外华人爱戴的知名作家 严沁——备受海内外华人爱戴的知名作家,著有百余产脍炙人品的小...
紫金庄严宗亲网讯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全村宗亲文化生活,让全村宗亲感受国泰民安与和谐社会...
2011年9月3日上午9时,台湾庄严宗亲第二届庄严宗亲总会长暨理、监事就职典礼在新竹市隆重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