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轮回说

【内容提要】
   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的轮回思想是接受印度佛教思想影响后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考察、分析,认为轮回观产生于多种文化土壤之中;《庄子)中的“气之聚散”、“出于机入于机”的循环、“始终相反乎无端”等命题,有中国本土轮回观的特点,但从文化涵化角度看,中印轮回观有互阐现象。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轮回 宗教《庄子》 文化涵化


一、印度轮回观

    轮回是佛教思想的重要一环,发源于古代印度,似乎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文明的一项思想专利。然而文化人类学所提供的许多资料表明,轮回观念导源于原始人的灵魂信仰,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时空跨度极大的多种文化传统中,并不是哪个民族所独有的专利品,只不过在印度宗教——尤其是佛教中获得了极端的发展和理论体系,因而显得格外突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轮回”云:

   (术语)众生无始以来,旋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三曰:“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三昧经》六曰:“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穷观经》曰:“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观念法门》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

    佛教所言“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一直在此三界六道之中生死相续,升堕不定,循环不已。这就是所谓轮回。这种观念的产生并不自佛教始。有学者认为《梨俱吠陀》中如下诗句已透露出轮回说的苗头:

    不死者与当死者为同族,依自性以向彼方此方而游行,此二者常存而向异方游行,而其一可认,其他则不知之。

    也有学者认为这诗中的轮回思想不甚明确,应将其开端下推至梵书时代。《百段梵书》云:“为善者当受善生,为恶者当受恶生,依净行而净,依污行而污。”“死后之灵魂悬于天称,视其善恶之业以行赏罚。”这已有因果报应与灵魂转生相结合的条件了。

    相传佛陀出家修行的历程就是以悟透轮回与解脱之理而获得成功的。巴利文《中阿含》记述佛陀夜间习禅而获三明的情形说,他忆起了前世生活,懂得了众生按照他们的行为而轮回,恶行获恶报,善行得善果。最后发现四谛,这是佛法的核心,解脱的知识。有漏势力(包括爱欲、生存欲望、无明愚昧)使众生堕入轮回,明白了一个人的漏法可尽,他就明白了一个人不复投生,由此可得解脱自由。根据经文表示,佛陀所悟之道,包括了三明,即理解轮回的由来,关于轮回机制的四谛(苦、集、灭、道),以及结束一个人堕入轮回的影响势力。从另一种观点说,所获正觉,即是消灭了生老病死等等,使释迦成佛入涅槃的道理”。从比较宗教学的立场看,佛教轮回观的构成是两大思想要素结合的结果:一是灵魂转世再生的思想;一是异时的因果报应关系的思想。婆罗门教和佛教将这二者编织到一个体系中,使之成为有效调控现世生活言行的某种规范,具有浓厚的宗教伦理色彩。

    伏尔泰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指出,轮回说直接铸塑成了印度人温驯的民族性格。理由在于:“印度人信奉轮回转生之说,于是多了一种约束,当他们杀人或杀牲时,一种唯恐杀死父母的心理,使他们对凶杀和一切暴力行为感到害怕,因此不开杀戒便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所有的印度人凡不是与阿拉伯人或鞑靼人联姻的,至今仍是人类中最温驯的人。他们的宗教和炎热气候使他们同我们饲养在羊圈和鸽舍里任人宰杀的那些驯良动物一模一样。”此话虽不乏片面性及“文化误读”的成分,但毕竟把握了轮回观在印度文化中的特殊发展形式及其对人生观的决定作用。

<<:  傅佩荣:认为庄子消极厌世是一种误解

>>:  庄子的"非常道"

庄陈石:心系乡梓 宗情无限

  ■第六屆世界莊嚴宗親總會理事長、深圳市建信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莊陳石。  第六屆世界莊嚴宗親總...

宗親莊舜而女士榮獲香港特區政府榮譽勳章

熱烈祝賀 宗親 莊舜而女士 榮獲香港特區政府榮譽勳章 社會賢能 眾望所歸 世界莊嚴宗親總會永遠榮譽...

香港庄严宗亲会2009年元旦聯歡簡訊

香港莊嚴宗親總會康樂部南音小組,於2009年元月一日下午3時至10時,在本會所舉辦元旦新年南音聯歡...

只可意会的老庄哲学

 曾有一段时间,我对古老的哲学思想特别着迷,整天猫在图书馆的小阁楼上翻阅这类图书。那座小阁楼布置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