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庄氏先祖明教活动寻踪

青阳庄氏先祖明教活动寻踪

□   庄汉城

        晋江市博物馆粘良图先生研究披露,青阳庄氏三世祖庄惠龙(1281~1349年),号海月,晚年厌观世缔,信奉明教,于元末构建供奉摩尼光佛的摩萨寺坛,组织明教活动以及明初转入秘密活动的青阳明教于洪武间蒙受打压的事件。此事触及族群发展一段不甚明晰的“空白”历史,笔者特就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寻。现提出一些拙见,谨供族内外人士广泛深入考究时参考。

        一、元末青阳庄氏明教活动兴起的主客观因素

        青阳庄氏肇自宋季,二世五兄弟以“世食皇恩”、“尽忠报国”为信念,投身南宋幼帝的护驾之行。宋亡,辗转流落他乡。“二(思齐)、三(公茂)居青阳”后,仍以“尽忠宋室,不事胡元”为训,韬光养晦,兴家立业。青阳庄氏三世有传者只圭复、惠龙两叔伯兄弟,惠龙父(公茂)母早逝,幼失怙恃,勇于自奋,曾师从泉郡名哲邱葵外出游学历练,励志图强。孝友型于家,文章名于世,咏诗百首皆可刊。“复拓业千亩,以遗子孙”。可见惠龙不仅是文学奇才,还奋发有为,很有组织经营才干。随着五子四侄成长,兴家立业,庄氏家族也在青阳站住脚跟,并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但思想信仰却处于茫然混乱的状态。以锦绣传芳为荣的儒家忠君报国思想已无现实意义,道家的“清静无为”、“绝圣弃智”主张又稍嫌消极。惠龙胸怀大志,肩负着庄氏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担,自然不会满足于眼前的林泉吟咏自乐。而明教教义的“两宗”(即明暗,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即黑暗,代表罪恶与不合理)及其所提倡的“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则能在无处报国的时代压抑中,坚定族群成员孜孜为善,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激发子孙后代自强不息、光明磊落、开拓新局面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于是,他在晚年“厌观世缔”心境下,抛开世俗偏见,性海渊澄,心空月滢,虔诚信奉明教的历史选择,正是一项可以起到拨乱反正,填补庄氏族群思想信仰空白的积极举措。

        二、元末青阳庄氏明教活动踪迹初考

        惠龙当年所建摩萨坛在哪里?当年庄氏先祖的明教活动有何踪迹可寻?查《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青阳庄氏先祖曾建有两处菜(斋)堂。一是惠龙“有菜堂地基一所,年租棉花九十斤,与子孙轮收为蒸尝。后族蕃,共分其地,仍以地换租税十八石。”一是四世祖谦,号阳山(1299~1363年),思齐房圭复长子(惠龙之侄)“架造塔上堡斋堂”。而很多庄氏族人至今仍能回忆起现晋江一中内靠管篷教师楼一带原有石鼓山菜堂一座,一度为一中教师宿舍、卫生室和贮藏间,“文革”后期才为生产队拆除。上世纪40年代时,菜堂前园地还一度种植棉花。惠龙当年所居在今杜山大井口后轩,此座菜堂与“构摩萨坛于其里之右”方位吻合,应当是当年惠龙所建摩萨坛。现隘门头村道入口不远原也有一座菜堂,旧时青阳朝天拜会(做天香)时,八堡当境神祇都要先在该菜堂埠头集中。再依序向法云院进发朝拜。古时轩内、隘门头均属塔上堡地界,该菜堂当是庄谦在惠龙逝世前后新开辟的另一明教活动中心。

        惠龙五子中,长子天爵掌管家业,次子天冀精修文学,三子天德入空门为■达。“■”,太阳出现,光明之义。“达”则兼善天下,传播之义。“■达”,是明教寺庙某种级别的僧侣,天德卒后墓葬也在菜堂宅基地。可见,天德是出家在摩萨坛的首任住持僧,专务寺内活动。从族谱中还可看出,庄谦虽然架造塔上堡斋堂,其思齐房子侄并无“从空”记载,而惠龙孙辈、曾孙辈又有六男女入空门,可见该斋堂应属统一在石鼓山菜堂的分坛。

        族谱载,惠龙第五子天瑞字希信(1319~1382年)“又且食素斋,乐施与,构造普照寺钟楼,塑佛像,舍田租供养明灯,僧人立像祠祀之”。而据《晋江文史资料》介绍,现普照村古时是座小山,山上有普照寺,香客多来自外村的信男信女,香火甚旺,后渐聚民居,“村因寺得名”。时天瑞年轻力壮,从他后来对普照寺的重视似可推测,是兼负对外联络的活动骨干。此处也很可能是青阳近郊的另一明教活动中心,且与青阳的明教信徒关系密切。从石鼓山菜堂、塔上堡斋堂和普照寺3个活动场所的相继建立,可见青阳明教信仰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深远。

        三、明初青阳庄氏明教活动行踪及挫折

        元末明初泉州一带战乱荼毒持续十几年,百姓流离失所,明军于洪武八年(1375年)统一泉州后,赋税、徭役、戍边又加重百姓的困苦,明教信仰依然为百姓所尊崇。但由于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旨禁“左道”,明教与白莲教同被禁止,明令“摈其徒、毁其宫”进行取缔,青阳的明教信徒不得不转入秘密活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世祖天瑞去世时,惠龙的长房长孙震远和圭复之孙(次子讯公之子)珍均已壮年,而天爵次子震岱、次女玉,天冀次子震寿,天瑞次子震昌、次女珍则先后入空门。这些五世的孙辈、侄孙辈都继承父祖之志和家训,成了明教秘密活动骨干,表明此时庄氏家族的明教信仰已更加深化,活动规模扩大。但因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告发,青阳明教活动蒙受一次大挫折,18位信徒被逮捕入狱并坐远卫充军。同年震远蒙难于三山(今福州),次年思齐房庄珍蒙难于京城(今南京)。

        这起事件惨烈异常,殃及惠龙、天爵长房基业。从原后轩祖宅的种种疑点和震远遗孤嗣祖(1359~1416年)号静庵终身“誓不食荤”、“不到公门”、长女玄德出家和长孙仕椿号遁轩等表明,嗣祖、玄德是极度悲愤离开杜山家园,隐迹于五塔山前(轩内一带),依托宫、庵坚持信奉明教。而拨租税“供考妣之蒸尝及春秋扫坟、俗节荐新等费”和“上承列祖别业而勿失”则表明嗣祖、仕椿父子面对逆境不气馁,重新创业,就在轩内开启并奠定壁立房一派宗基。

        天爵季子震福(1346~1375年)早于洪武八年(1375年)卒于杭州,遗下的孤儿寡母也自寻生路。七世佛养“励志自强,为奉慈闱”,在旧“居之南别构华第”,从此也自开启并奠定震福房宗基。

       “世道多故”,宗先祭祀荒废,长房一分为二。惠龙五子中唯一健在,且四世同堂的次子天冀字希德号裕斋(1307~1398年)照例要承担“奉祀宗先”,“扶持门户、家风弗坠”的重担。震贤之子六世承祖、奕祖及孙孟端、善端等均“爱亲睦族”,合力扶持。震哲之孙勉号松壑(1422~1471年)“尊祖重宗”,更于所居之东独建小(宗)祠堂即“海月公宗祠”(清乾隆癸未间,裕斋一派又改扩建成现规模),以奉祖祢,而兴春秋之祀、朔望之礼。

        时天瑞第五子震彦号隐然(1367~1427年)25岁,“平素亲善而疾恶,专务和睦于乡邻”,即专门负责与附近乡邻的秘密联络。思齐房六世应愈号乐善(1365~1417年)27岁,应铭字本植(1366~1420年)26岁,都可能与嗣祖成了新的活动骨干。

        六世嗣祖卒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仕椿(1386~1426年)时31岁,希信房震彦长子六世宽祖号平山(1391~1441年)26岁,显然又成了新的活动人物。虽然此时青阳明教信仰已逐渐转向与儒道释相互融合,并进而推动青阳社会文明,但明王朝对明教的打压却从未停止。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正统六年的二十五年(1441年)中,庄氏族人又多次遭遇生离死别打击。先是永乐十五年(1417年)应愈、永乐十八年(1420年)应铭两叔伯兄弟先后因“公事”卒于远方,其情惨烈!继之,宣德六年(1331年),希信房六世森祖号靖节“兄长(平山)有难,公捐生,往次三山而解之,七月廿一日,竟卒于三山,享年二十有九”。正统六年(1441年)又发生平山为“公事”,三月初一日,薨于三山事件。可见,平山蒙难时间长达10年,虽其三弟森祖以捐生靖节相救仍未能解难,其情悲壮!裕斋房市中七世祖善端号安逸(1414~1456年)“爱亲睦族”,“有族叔殁于三山,为之扶柩以归”,指的正是平山蒙难事件。谱载平山“态度轩昂、果敢好义,时人称之为山林卿相”。可见他正气凛然、豪气干云,是领袖一方、开创各姓族群和谐相处新局面的一代贤杰。他开基三光天也与当年庄氏主导的青阳明教活动中心移至五塔山前不无关系。从上述的人和事可以看出,在明初的近80年中,青阳庄氏的明教信仰活动虽然不断蒙受打压,但族中各房几代子弟承先启后、前仆后继,患难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情操,已为青阳庄氏族群的进一步发展培育和铸就一种新的族魂。

        四、青阳庄氏先祖明教信仰的转型及其特征

        随着明成祖在北京建立政权的巩固,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平民百姓迫切希望休养生息。而海外交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青阳社会也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庄氏族群已经在社会动荡中不断发展壮大,加上明王朝对明教活动的不断打压,单纯的明教信仰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时势需要。面对新的时局和族群发展的新需要,从永乐初期起,青阳庄氏的明教信仰即开始逐步向与儒、道、释融合的方向转化,并进而走向世俗化。

        七世祖梁(1365~1411年),思齐房谦公曾孙“守成祖业,乐善好施,捐己资构武当行宫名曰斗坛于里之中”。武当行宫应当是供奉上帝公的道教宫庙,现青华村地界并无上帝公宫。据一些80左右高龄族人回忆,八角楼原市政府旧食堂旁曾有一座上帝公宫(遗址约在原市政府大楼至西围墙间),还有些传说。明永乐间,此地正处青阳顶下市间的“里之中”即是“斗坛”处所。

        六世祖震福长子慧祖妻李妙音(1365~1423年),“晚年乐善好施”,“彩画法云大悲阁一完”。

        六世祖铭祖号澹斋(1381~1426年),希信房震华三子“博览麟经,补郡庠生。屡试乡闱不第,后观光上国,而游太学,应例冠带而归”。“叔父震彦修宗谱……乃怀入太学,而求名公钜卿序其端,因得韩王大书‘庄氏族谱’四字以赐”。

        七世祖仕松号寂轩(1391~1441年),璧立房嗣祖次子“早游郡泮之中”,“里有普照寺久废……捐己资为之修葺”。

        八世祖启号耕叟(1403~1463年),裕斋房孟端长子“好义勇为,正统间盗发,都统兵著公督民兵赴永春、德化扦御”。

        八世祖宜传号无逸(1403~1478年),塔房梁公子“学行彰闻,淑成四子,以补庠序,延致名贤而教乡遂。青阳之俗为之风化,更加淳厚。庄氏之族,得之倡导,始习举业”。

        七世祖佛养号谦轩(1405~1468年),震福房次子添祖之子“晚年(成化前后)好施,重建石佛岩(草庵寺)、万石峰(草庵寺后)”。

        七世祖存祯号安然(1411~1474年),希信房震华二子扬祖第三子“教诲子孙,弗倦寒窗。厥后孙荣,以易经登第,实公之力也”。

        八世祖蕤号晦耕(1412~1458年),璧立房仕椿子“蒙朝廷恩赐冠带以荣身”。

        七世祖善端号安逸(1414~1456年)裕斋房奕祖三子“祀事多废,首举朔望之礼”。

        八世祖昭号怡然(1418~1487年),裕斋房孟端三子“郡邑之中,公乡器重,郡守马公岱固知公宗贤,奉书拜请,以为郡庠乡钦副宾”。

        八世祖继仲号隐耕(1419~1474年),壁立房仕松长子“又好乐善施与……又赎民舍,以广大园觉(尼)寺。捐己资,而重建五塔僧堂”。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青阳庄氏族群同舟共济、进程轰轰烈烈的思想信仰转型特征:

        1.永乐初(或稍前)思齐房构建武当行宫(斗坛)是青阳庄氏明教信仰活动开始转型的重要标志,也为居无定所而遗迹山林的仕松返回杜山提供一处合法的安定场所。此后,庄氏五大房族裔历经约80年转型期的思想信仰磨合,青阳明教已逐渐融人佛道二教信仰和世俗化中。

        2.对于一些已废明教寺宫,采取修复或融入道、佛形式加以保护。对于“祀事多废”,则首举每月初一(朔日)、十五(望日)焚香礼佛或食素民俗以延续之。公茂、惠龙一宗祀事由裕斋一派克承扶持而门户弗坠,独建“海月公宗祠”而重振家风。希信一派建“海月公三房宗祠”,则富有承祀天德、天觉、天瑞三房门户,纪念献身明教寺坛的三兄天德和长、二、五等三大房从空子孙的特殊内涵。天启元年,天子门生庄际昌的博大胸怀汇萃“八耕”宗贤豪情,也在后轩巷西侧建起规模宏伟的“海月公长房(八房)宗祠”,重塑长房门户家风,共思杜山井养之源。

        3.石鼓山菜堂前厅入祀观音、关帝爷等佛道俗神,信徒则长期保留食素、添油供养明灯等明教戒律和活动习俗。后由震福房凤美三管理,明末凤美三就有十二、十三世大小菜堂公(父子)住持的谱载和传说。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最后住持是竹树下村名为“不姑”的菜姑。信徒中还包括居家“长斋”的菜姑、菜叔和长年居家坚持“早斋”或初一、十五(也有初九、十九、廿九)“短斋”的男女信徒。每月设坛做敬时,由住持跪在坛前念经,众信徒焚香参拜。菜堂后厅供奉有不知名神祇(现已无法断定是否为摩尼光佛),平时不开放。

        4.塔上堡斋堂遗址后来演变成青阳每年正月朝天拜会(做天香)民俗的集中地和八堡当境(道教俗神)拜会法院落(佛教)的出发地,该民俗(嘉靖时期已有)是青阳明教与佛道二教大融合的象征性宣示,其意义深远。

        5.与官府的关系渐趋融洽,呈加强趋势。一些明教骨干已将子侄送入郡庠泮宫或国子监太学,一些贤杰更为官府器重,始习科举之风兴起,儒家思想逐渐上升成为主导。

        五、地名演绎与明教活动

        现青阳有些地名可能与当年明教活动有关,值得进一步稽考。

        三光天:原称“山中天”。《晋江文史资料》称“古时有庄、张、曾3姓和谐相处于此,极其团结,外乡人称赞‘三姓可把神扛上天’,‘光’与‘扛’谐音,人称三光天。”此说牵强、隐晦,难辨虚实。其实,“三光”一词源自“五行学”:日月星辰,谓之“三光”,属于天象系统。在天成象者则成为“精气”,精者,天上之“三光”。而明教教义中,日月星辰又是“光明”的象征。可见,“三光天”村名既有“五行学”自然哲理的吉祥含义,又与明教信徒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境界有着惊人的吻合。此地是青阳明教活动的一个秘密场所,平山又是庄氏后期明教(信仰转型期)活动的重要核心人物,族谱对平山评价“一方居民争讼,武断乡曲,无敢健讼,郡邑称其都为上都”,表明其威望和才干主导下的三光天是一个远近闻名、各姓团结、和谐相处的文明之都。若上述传说是真,“神”应是摩尼光佛,三姓也均应是明教信徒。取名“三光天”,显然也有三姓共奉摩尼光佛的“光明村”之意。“把神扛上天”则可能与平山兄弟等3姓蒙难信徒多次灵柩归里时信徒同悲同悼的悲壮场面有关。平山卒时庄氏已有近百男丁,各房患难与共,都派人前往三山扶柩接灵。灵柩归里时,合族同悲,信众同悼,哭声震天,包括3姓族群的成百上千信众展现出的空前团结和悲壮情景,才会有让外乡人“把神扛上天”气势的赞叹。“三光天”村名,人文内涵丰富,也可能含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轩内:七世仕椿是璧立长孙房轩内始祖,他“上承列祖别业而勿失”。此地“别业”者,当是已废塔上堡斋堂和收取租税的田产等。他6岁遇难,随其父嗣祖隐迹五塔山前,轩内可能是塔上堡斋堂或宫、庵之轩,似有纪念当年隐迹处所之意。

        普照:因山上的普照寺得名,似有摩尼光佛“佛光普照”之义。此地原无民居,也非完整佛寺,香火甚旺,信男信女却来自外村,建钟楼、塑佛像、供养明灯也来自外村的青阳庄氏四世祖天瑞捐资。此地很可能原是附近明教信徒的一处定期活动场所,天瑞捐资后才有固定僧人住持供养明灯。后被废,七世祖仕松再捐资修葺之,进一步证明该寺、该村名与青阳明教信徒关系密切。

后  记

        从惠龙发起(约1340年前后)至平山蒙难(1441年),青阳庄氏先祖的明教信仰活动大约持续近百年的规模组织活动。其中元末(1340~1368年前后)约20几年,核心人物是惠龙、谦、天德、天瑞等三、四世家族成员,活动地点以石鼓山、塔上堡两莱堂为主,经济、文化同步发展。明初(1368~1441年)约74年为秘密发展和转型过渡阶段,又可分为3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1.继承和秘密发展时期(1368~1391年),即洪武间的前24年,核心人物是震远、珍、震岱、震寿、震昌等五世男女族斋。庄氏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宗族明教信仰进一步深化,活动规模随之扩大,活动地点仍以石鼓山、塔上堡两菜堂为主。

        2.坚持和隐蔽发展阶段(1391~1416年),即洪武后期至嗣祖卒时的永乐间约25年,核心人物是六世嗣祖、应愈、应铭和五世震彦,活动中心转移至五塔山前,庄氏宗族平稳发展,思齐房应元被称为“文献(即青阳)第一家”(经济实力)。

        3.转型和文明发展阶段(1416~1441年),即嗣祖卒后至平山卒时的正统间约25年,核心人物是六世平山兄弟,活动基地在五塔山前山林的三光天一带。此前庄氏的思想信仰已明显转型,平山在三光天的开拓实践,为庄氏宗族和青阳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示范典型。

<<:  皇岗村“庄氏族谱”

>>:  青阳庄氏之最

世界庄严宗亲总会总会长庄荣洲宗长致贺词

世界庄严宗亲总会总会长庄荣洲宗长致贺词 2008.4.12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首长 尊敬的庄崇意...

曹雪芹真名叫严绳孙---红学研究者观点

上图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严绳孙>书扎  百年以来,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

台湾庄严宗亲总会唁电

唁 電 敬致:馬來西亞雪隆莊嚴同宗會 並請轉致 故莊紹榮宗長遺眷親屬曰: 驚悉紹榮宗長與世長辭,深...

广东紫金鹧鸪塘世系严氏族谱第三编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史年代纪元表 1、本表从传说中的“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