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一俊(1501~1566),字君斐,号八石山人,又号石山。明嘉靖四年举人亚魁、八年进士。为官,他精强其职、刚正不阿、廉洁奉公、文行兼优。先后任职户部主事、山西典试、擢吏部员外郎、改南兵部。为母奔丧,三年尽孝后,于嘉靖十四年再擢浙江布政司左参议。既精于朝中吏、户、兵三部部务,又亲历过教育、平叛、赈灾、治安等省级地方行政事务。为文,他文慕韩愈、诗好李杜,与唐荆川、任忠斋、王酋室等当代才人相颉颃、文词称同调,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书法家。但嘉靖帝登基后,明王朝已进入中后期,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倭寇搔乱、财政空虚、民风凋零、国力衰弱。至嘉靖二十年时,庄一俊的刚正不阿、豪放直言个性和办事精干务实已经不能见容于浙江巡抚等地方长官,他终被削去金门籍。
不久,一俊返归故里,在青阳山下建明心草堂,以山水明心以诗文明志。僻馆延师督诸子弟力学,以求家风、文风等优秀传统代代相传。
嘉靖卅一至卅七年(1552~1558),倭寇大肆侵拢我东南沿海,素有“俞龙戚虎”之誉的俞大猷奉命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胜利平定苏浙倭患难。倭寇随即南窜闽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戊午(嘉靖三十七年,1558)间,泉郡难起,打扰了庄一俊清净明心的隐居生活。当地一些不肖乘机“混水摸鱼”,伙同倭寇作乱,烧毁青阳庄氏家庙和庄一俊的“明心草堂”(即“参政宅”)等居第丙舍,一些族中子弟惨遭倭寇杀害,青阳一带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更使一俊痛苦难忍的是,其母亲在苏 的坟墓竟遭倭寇劫难,虽说“坚难破”,但也不得不从权,倾黄金赎之。
寇乱中,青阳的缙绅纷纷避入郡城。作为一位名闻泉郡文苑的诗人,一俊虽避居郡城,也常在迎春楼借酒消愁,却“啸歌以废”,无心结社酬唱,而“独以乡国离乱为忧”。他曾任职南兵部和浙江左参议,对抗倭等军政大计颇有谋略。他给在京师的知已写信,托之向当局请发币金、给兵饷,组织泉郡兵民抗击倭寇搔扰。他给抗倭名将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寄诗抒怀:
寄俞虚江
元戎驻节在琼州,榔叶军门细雨秋。
每念三边谋壮伐,先声一日破南酋。
题诗常见寒山色,击楫白清粤海流。
闻道团营征总帅,趋朝诏旨出沧州。
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间,倭寇进犯郡城,时已六十二高龄的一俊老当益壮,亲自登陴浚濠,画地而守,矢石奋锸以身当之,寇用气夺。当时郡城附近有些土豪勾结倭寇,裹协土著参与围城,伺机进城抢掠。在守城兵民众志成城、恩威并举阵前,土著乞求招安。一俊爱憎分明,区别对待,劝当道许之,众土著感激万分,欢若更生。而对首恶,则亲自缚之城下示众,寇平时,一俊号哭讨罪,竟致之法。
严复墓在福州市郊北鰲头山东麓的小山坡上,去过的人一定会记住墓埕横屏上的四个大字“惟适之安”,这是严...
下载 (115.3 KB) 2015-10-27 14:48 美德鲜 生态农业的中国梦 &mdas...
毛泽东一生只喊过他“小祖宗” 毛泽东少小离家,很少有机会称呼长辈。有记载的只有一次,就是1959年...
一、村名由来 吾祖弥渊公进驻江东建宅于石狮左方,时值景炎三年戊寅年冬(公元一二七八年)后命村名为独...
青年組旅遊活動通知 為了進一步聯絡宗情,增進宗誼,加強青年凝聚力,本會青年組決定組團於2009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