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统计的结果看,《庄子》中所及历史人物(包括重言人物,也包括寓言人物)的相互关系,即人物的行辈、姓字、国籍、身份、行踪等形式方面的杠廊,十之八九是可靠的。因此,无论考“三言”的实际含义,还是考其所记历史人物,都十足地证明:《庄子》的作者是造伪无意而取信有心,对《庄子》的怀疑是缺乏根据的。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真理的认识,勿为前贤的思想所束缚,这是对的,但从史料学的角度看,尽信和不信都不是辩证态度。如何运用史料,由虚妄中见真实,由真实中见虚妄,这可以说是考据学的不二法门。一部考据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由虚妄变真实,由真实变虚妄的云伪存真的历史。
从理论上说,即使象《列子》这样的伪书,也必定有它的史料价值,这全看怎样取舍。对《庄子》的研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庄子》寓言,可称之为史料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确实,要怀疑《庄子》寓言皆妄,这比反过来证明它有可信的方面,实在是省力得多。
唐陆德明《释文序录》说《庄子》“言多诡诞”,史迁《庄子传》则说庄子“著作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弦外之音,大概是告诫世人,不可轻信《庄子》,尽管史迁自己也不免有老子活了二百岁这样荒唐的记载。史迁《庄子传》又说:“《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这就近旨责庄周为大杜撰家了。当然,《庄子》的确不乏“子虚先生”、“无是公”,如“天根游于殷阳”一类便是,但这可作一种文学性的变体看,庄子发明寓言的初衷,无非是要使人相信,以避“老王卖瓜”之嫌,因此,其历史人物越真实,才越合庄子的本意。可惜世人偏偏不中庄子的圈套;特点有史迁以降,历代文人学者无人敢尽信《庄子》,直到古史辩学派的黄方刚,才重新认识《庄子》书的史料学价值。
从研究道家文化的角度看,对《庄子》书特别是《庄子》寓言的材料辩证。的确是无比重要的。《庄子》是关于道家文化最古、丰富、最完整的资料,考证道家源流,必以《庄子》为门径,而考证《庄子》中的道家人物,又必以对“三言”的辩证为支点。当然,笔者对《庄子》历史人物一百二十一条的考据,未必精当,但是要证明《庄子》的史料学价值,为本书以下的考据建立一个支点,大约是可以的。
位于深圳城市中轴线的金田路一带的原住民都姓庄,他们自奉为庄子的后代。 皇岗老村(吕翔摄) 根据民国...
严凯泰宗贤----裕隆集团加入救灾行 捐千万人民币、10部得利卡救护车至四川 严 凯 泰 【鉅亨网...
这是发布的第二部族谱,不过都先发布前数十页,后面的以后慢慢的发布,因为整理时间要比较多,希望宗亲理...
惊闻庄绍荣宗亲于2011年2月7日(农历辛卯年正月初五)星期一,清晨五时四十五分寿终正寝,魂归极乐...
江南望族——毗陵庄氏 毗陵庄氏为明清时期江南著名望族,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