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奥林匹克运动竞赛中的临界心理
严亚西
一、前言
在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胜败角夺中,教练员、运动员不免要论及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把握,以及心理紧张度的调适等话题。而对临界心理、直觉、生命信息传递等高深层次的心理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外体育工作者、体育竞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医学家、心理生理学家还为数极少。体育竞赛心理研究的主题,不外是运动员应怎样调整心理状态的紧张度问题。跨学科研究表明,心理适度紧张、低度紧张或高度紧张,对奥林匹克运动竞赛场中的技能的超常发挥、正常发挥或不能正常发挥呈直接相关。作者试就怎样把握或调整心理紧张度问题提出几点讨论。
二、心理临界状态概念的提出
体育竞赛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综合研究提示:人体体能的释放、力量的迸发以及运动技能的共济协调以及发挥,都受心理紧张度的制约。心理紧张,全身兴奋,心率增速,脉动有力,呼吸加快,代谢加强,全身心进入应激状态,人体细胞生命信息传递进入:激素——受体——环化酶——环磷酸腺
苷的生化代谢过程。人体的一个单细胞DNA,
包容有3亿个信息量,传递给人体的相关靶细胞,人体体能的释放,力量迸发,运动的共济协调都在心理紧张度的变化中进行调整。当心理调整到适度紧张的最佳状态时,体能释放,力量迸发,运动共济协调同步达到最高峰,这个心理适度紧张的最佳状态叫临界心理状态,也即体育运动技能超常发挥、正常发挥的最佳心理时期。这个时期或叫时刻,是短暂的,随心理紧张、兴奋、抑制的交替出现而变化。
三、直觉与临界心理
直觉是快速的心理判断,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情况的突如其来有超越逻辑的洞察和顿悟。直觉能迅速完成潜意识到结论的跳跃,省略了意识的严格过滤。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未来学家夫勒说:“人人都有直觉。”直觉的特征是快速、有力、准确、有效,这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场中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直觉与临界心理往往同步出现。
四、调整出临界心理
体育竞赛场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超大型的,最高层次的体育赛会,面对强手,心理紧张,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情绪稳定,必须自我调整,化压力为动力,默念为亲人,为祖国争光,为自己争气,心生欢喜,笑在脸上,深呼吸后放松,冷静中自我心理暗示“我能行”,聚精会神,树立信心,期望必胜,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心理期望效应。面对弱手不能掉以轻心,不防蹦跳握拳,可以适当提高心理紧张度。经过一番自我心理调整把握后,往往会进入临界心理状态,产生直觉,信心十足,体力旺盛,精神抖擞,思维敏捷,判断正确,动作无误,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破纪录、夺冠军、摘取奥运金牌都是在临界心理状态下取得的。
五、2000年悉尼奥运赛事心理点评
(一)3米板跳水决赛中,俄罗斯选手萨乌丁一开始就以30多分优势领先于中国选手熊倪,随着比赛的继续进行,萨乌丁出现了第一个失误后,心理烦躁,信心动摇,心理过度紧张,继而又出现第二个动作失误。而熊倪则是自始至终镇定、冷静、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一跳动作,最终以0.3分的优胜摘取奥运金牌。
(二)俄罗斯体操皇后霍尔金娜,曾得过欧洲冠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在一瞬疏忽中跳马失误后,措手不及,心慌意乱,心理过度紧张,没有及时调整过来,接下在自己优势的项目中连续失误,与金牌失之交臂。
(三)女子单人跳板,中国选手李娜和桑雪,本来夺金呼声甚高,因心理压力大,心理过份紧张,对手并不强大,只要不失误是可以夺金牌的,可是偏偏失误不断,与金牌失之交臂。
(四)中国女子射击选手陶璐娜和中国男子气步枪选手蔡亚林,赛前都是在运动心理教授刘淑慧的神奇辅导下,运动员镇定自如,超常发挥,越不被注意和被媒体看好的,成为奥运黑马。结果陶璐娜和蔡亚林在心理暗示期望效应下,进入心理临界状态,凭直觉一枪一枪打出了好成绩,都成了夺取奥运金牌的黑马。
(五)中国女子举重选手杨霞,带着笑脸进赛场,人一笑心理放松了,过份紧张和焦虑被赶走了,心理感觉特好,共济协调,体能迸发,创造五次试举全部成功,三次打破了世界纪录,金牌上闪耀着心理智慧的光芒。
六、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临近,临界心理的调适和训练,以及直觉的培养,是所有中国体育竞赛心理学家、医学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共同深化认识和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