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 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 ,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 ,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 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 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 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 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 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 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严姓在宋、元、明代及近两年的排行统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

庄子的影像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

菲律宾宗亲恳亲大会纪行: 莊嚴揚正氣,世懇促和諧

莊嚴揚正氣 世懇促和諧 --菲律賓謇C堂出席世懇大會简記 十一月二十八日清早,街燈還亮,天下着濛濛...

庄子的心理学

叶公子高继续引用孔夫子的话,来表明自己所处的两难境地:"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一、美的存有论与艺术的解构 在西方当代哲学的发展中,发生了由「美学」朝向「艺术品的存有论」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