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庄谦中举。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六岁的庄谦中已未科进士,与著名抗清英雄、后来担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袁崇焕同榜,成为大店庄氏家族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庄谦中进士,为大店庄氏增添了无尚的荣耀。
庄谦在仕途上颇为顺利。中进士后,他被任为汝宁府【今河南省汝南县】推官。天启元年【1621】,庄谦曾参与主持河南录取生员的考试,即院试,得门生6人。庄谦在推官任上执法严格,成就卓著,后升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不久,出任陕西巡按。据《明史》记载,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官階低而权力重。明中期以后,巡按各地的御史和巡抚并列,合称“巡按”,各省行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实际上都成了他们的下属。由此可见巡按这一职务的分量。庄谦任巡按期间,平反疑狱,剔弊除奸,“不茹不吐,观慎刑一録,皆本君子仁德”。【庄谦墓志铭】庄谦还多次上疏,对政务的实行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大军,绕道蒙古,直抵北京城下,明朝上下惊恐万状,崇祯帝急谕各地军队入京勤王。庄谦直接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为明朝的边防做出了贡献。
庄谦卸官回籍后,闾耕睦里,教育子孙。对于乡里的贫穷老弱,庄谦慷慨施惠。崇祯七年【1634】求,莒州大水,全境受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到冬天又接连大雪,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饥荒。面对这场灾难,庄谦倾尽全力加以救助,使很多饥民得以度过难关。庄谦的义举感动了乡里,赢得了百姓的一致称颂。
对于庄谦的生平,因缺少史料,一些细节不甚明晰,由此在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说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恐怕就是“金顶御葬”的故事了。这个故事有很多疑点。首先,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与姓名,使人感到模糊。其次,事情的经过不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情理不通。巡按隶属于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主管监察,虽小事可以独断,但大事必须请示朝廷,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兵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侍郎为从二品,而巡按为正五品,侍郎不可能屈从于巡按。皇帝贵为天子,居于至尊之位,不可能对一个案子轻易判决,而一旦做了判决,就不会出尔反尔,轻易推翻自己的结论。再次,庄氏足癖和地方志以及庄谦的墓志铭中,均为有提及此事。【现存于莒县博物馆的庄谦墓志铭于1947年在莒县出土,它记述了庄谦的生平事迹等情况,为我们今天研究庄谦提供了一手的资料。】并且,在出土墓志铭的同时,并没有返现所谓的“金顶”。另外,故事中提到的“冷侍郎”在陕西省亲,难么他应该是陕西人,笔者查阅了《敕修陕西通志》和《续修陕西通志稿》两部书,书中均没有关于“冷侍郎”的记载,即为侍郎,则有可能是进士出身,根据时间推算。“冷侍郎”以为万历或天启年间进士。笔者查阅《明清进士题名碑録索引》后,并没有发现万历或天启年间陕西籍的进士。笔者又根据《明史人名索引》查阅了《明史》中出现的五位冷姓人物,他们均与“冷侍郎”的身份不相符合。
由此可见,“金顶御葬”的事情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存在的。
庄谦墓志铭,现存莒县博物馆。
附:
明朝的官吏监察制度
明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长官为左都御史,右都御史辅之。下设左、右副都御史。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察。都察院号称“风宪衙门”、“天资耳目”,所有御史必须科举出身,职权颇重,对任何官员都可以进行监督弹劾。出巡各省的御史称“巡按御史”,号称“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特派员,虽然官阶仅正七品【与知县同级】,但至各省可与三司长官抗礼,府以下官员都得跪拜迎送。巡按御史每至一地,“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并收取民间诉状,监督地方官员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御史犯罪,加重二等处罚。
鳌头山好浮佳气 崎角风微簇野航 这是严复《怀阳崎》诗中的对句。阳崎就是福州仓山阳歧,是严复的老...
《庄子》是一部奇书。流沙河是一个奇人。他们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仅仅是当代奇人流沙河对两千多年前...
严氏家谱序 (重庆市酉阳县天山堡存黔南严氏族谱序中一篇) 欧阳公有云,子孙不知姓氏所由来,以昧昭穆...
庄严宗亲网第六届世界庄严宗亲恳亲大会专题网站会第一时间发布我们在会场收集到的资料,请访问我们的专题...
忠孝家族厚德传万代,昆仲抗倭英名耀千秋。昨日上午,明朝进士庄用宾陵园重修工程竣工庆典在晋江磁灶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