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远黛,白云空流。透过繁茂林木,一座清代形制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庄氏家庙。门口立有一方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时所立的“奉宪示禁”碑,昭显着这座家庙的荣耀。
庄夏历仕南宋孝、光、宁三朝,他清正有为,刚毅正直,关注民生,赢得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广泛认可。《宋史》称其为“有为之才”,《八闽通志》把他列入“名臣”传。
以民为本 深得民望 庄夏7岁丧父,9岁随三兄庄晦在家学习,11岁伯兄遣从李士谦学礼书。他刻苦好学,却因家境贫寒,为了省钱交学费而常忍饥挨饿,他在《课儿说》中回忆“及至参学学之中,早饭率近午,乃常忍饿以矣。”
湖洋溪边的乡村美景
淳熙八年(1181),庄夏中进士,任广东新惠州教授,宋宗庆元五年(1199),改任江西赣州兴国知县。据《赣州府志》记载,在任兴国知县期间,庄夏政声卓著,主要有以下功绩:缓诉讼,平冤狱,对大多数民事诉讼,以调解、教育、劝导、惩戒为主,止息争斗,拒绝接受污蔑、严格执行“反座”的法律;重视教化,亲抓教务工作,每年春、秋两季附加补充辅导,每月的三个“八”日对学员的优劣进行考察和品第,培养了一批出色人才;清理赋税,剔除积弊,他发现有贫民缴不起应交的税,历年拖欠积累到很多,他经过调查核实,对确实困难的以自己应得的“添给钱”为他们一一还清。
永春县湖洋镇玉柱村庄氏家庙群山环绕
“公之为邑,一出至诚,不为表(旌)。一意慈祥,不尚峻急。宽而不弛,严而不苛。简靖平易,优游弦歌。”兴国县士民对他非常感恩,“绘公像,立祠于学,并树功德碑,坚请县尉朱梦龙为止写志、铭刻。”
嘉定六年至七年(1213—1214),庄夏出任漳州知州,史载他为漳州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屯兵设寨,控抑漳州外虞;二是禁卖僧院田产;三是修建漳州通济桥。九龙江位处漳州城东北,两岸峻岭夹持,水流湍急,过往行人主要靠浮桥往来,但浮桥动荡不稳,常有覆舟溺水之险。庄夏深感民众疾苦,便集资在江中垒石为墩,上架木梁,建成全长三千尺的“通济桥”,又名“虎渡桥”(今江东桥),此后百姓渡江免于倾覆之苦,皆感庄夏之德政。
晋江青阳庄氏家庙
庄夏还两度安置流民数十万。嘉定元年(1208),庄夏以著作佐郎官衔提举江东常平仓,逢荒年,开仓赈济,饥民多得救活;嘉定九年,四川川东、川西发生7.5级地震,数十万无家可归的民众流离失所,庄夏紧急奏请将荆州、襄阳、淮东等地大量闲置的可耕织田,借鉴屯田法,按灾民人口分配给他们耕种,以安置流民。
敢言直谏 刚毅清正
庄夏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时刻以民生为要。庄夏从30岁入仕,到67岁告老还乡,一生都在不停上疏、为民疾呼。
福建教育学院教授杨文新曾发表论文《南宋名臣庄夏事迹述评》提出庄夏主要历史贡献有三:一是敢于进言,刚毅正直;二是富于爱心,关注民生;三是邃于经学,著述丰富。
在兴国知县任上,庄夏因上书言事,于庆元六年(1200)被朝廷召为太常博士。从此开始,他便常常上疏,针砭时弊,对养兵、边防、屯田、治乱等提出诸多建议,深受三朝皇帝器重。
惠安霞张庄氏祠堂
开禧年间,宰相史弥远是权相,广大官员都不敢轻易议论边境和朝廷内部的事情,唯独庄夏不畏权贵,忠于职守,敢于直言。他就南宋后期的国防、军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谏阻开禧二年(1206)伐金,提出“边恤不可妄开”;嘉定十年奏请促战守,反议和改革兵制。
此外他还针对政令经常变动、百姓不堪其烦的现象,犀利地提出“比年分藩持节,诏墨未干而改除,坐席未温而易地,一人而岁三易节,一岁而郡四易守,民力何由裕?”
宋宁宗对庄夏的刚毅正直给予了高度评价:“天生美质,学业逍遥。坚冰志操,历仕三朝。忠言逆耳,书史所标。宗祀繁衍,百世不祧。”
清廉淡泊 至忠至孝 庄夏不仅正直有为,而且十分清廉。他进士及第后,作了一首《登第作》阐明了自己的志向:“但效忠义,罄臣职,答天朝。”在其49岁所作的《课儿说》中:“年至二十七岁,添窃科第。今历仕两任,俸给之外无他利,一毫不敢妄费。食取一荤,衣足蔽体,汝曹之所知也。”则表达了他知足常乐、清廉自持的人生态度。
庄夏返乡后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从其告老归田所做《归田作》就可见一斑:“淡泊家常,酒热湛尝,客来时时酌何妨。任他富贵,衣紫腰黄,但请听一曲琴看一卷画焚—炉香。”
庄夏不仅是忠臣,亦是孝子。7岁时,父亲便去世,14岁那年,他将父亲迁到坑原垄涂桥上;32岁那年,又为父亲修坟墓。父母及祖宗的祭祀,他也非常之重视,至今有多篇著作、手记是关于祭祀的。
以茶敬祖,是古代民间追思先人表达敬意最好的方式,既隆重又虔诚。据载,淳熙九年(1182)菊月朔旦(九月初一),庄夏用自己亲手栽种、采摘加工,为数极少的“清雅原”散茶,舍不得品尝而用于祭拜先祖,足见其对先祖的敬意和虔诚。
永春县湖洋镇玉柱村庄氏家庙内刻着“忠孝廉节”
治学严谨 诗书传家
庄夏学问渊博,深通理学,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六十七岁那年,他“表求归爵如旧”,还乡后,专心闭户著书,一生著有《礼记解》《国史大事记》《典故备志》《遗文》等二十卷。
嘉定庚午年间,庄夏欲寻《东观余论》善本传后世,但苦于现有版本存在谬误,在听闻楼钥有手校本后,他几次三番谦逊求之。拿到校本后,他又多方考究,逐字对照《说文解字》,最终在建安漕司初刻本的基础上,以楼钥手校善本补校,同时参校蜀本、金陵汪氏所藏三刘本,集众本之长增删比对,才敢传阅后世,足见其治学之严谨。
庄夏深知良好的家风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他将诗书传家、忠义勤政、廉洁爱民等思想,写于《课儿说》《郡守作》《别仙遊四侄祭祖行》等文章中,以警示后世子孙。
永春县湖洋镇少师府
《课儿说》中庄夏回顾了自己少年求学之苦,教育子孙“吾思汝辈,今日得免饥寒之苦,常知自幸,勉力读书,从师长之训导,听父兄之教诲,朝夕间,无忌耳提面谕。”在他的影响下,后裔科第蝉联,其“三子九孙”同时在朝为官,传为美谈。
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地理卷记载:“锦绣山,旧名鬼岫山,宋侍郎庄夏筑墓山麓,宁宗更今名。”相传宋宁宗为表彰庄夏的功绩,御笔亲题,将庄夏祖父墓葬所在的“鬼岫山”改为“锦绣山”。庄氏后裔以“御墨锦绣”为殊荣,遂改堂号“天水”为“锦绣”。所以,只要看到“锦绣传芳”的门楣,便知道这户人家源出永春桃源庄氏。
嘉定十二年(1219),封永春开国舅,赐紫衣金鱼袋。赐第府城,始自永春徙居泉州,巷子因此而得名“庄府巷”。嘉定十六年(1223),庄夏病逝,获赠少师,葬于南安县学后(今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联社区)。
泉州古城“庄府巷”
专家之言
中共永春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永春县政协第十五届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永春县社科联副主席林联勇:
庄夏在地方当过知县和知州,以体恤民情、勤政爱民著称,他在漳州修筑江东桥免除百姓渡江之苦,其政绩至今仍被当地人民怀念。他入朝为官,恪尽职守,直言敢谏,提出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意见建议。庄夏的品行操守,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
人物名片
庄夏(1155-1223),字子礼,南宋永春桃源里湖阳(今湖洋镇)人。庄夏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元老,是宋代福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人文地理
地理位置 湖洋镇位于永春县东北部,是永春的农业重镇,毗邻德化仙游。镇区距县城23公里,交通便利。镇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气候适宜,雨量充沛,下镇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数近5万人。
风 景 湖洋镇依山傍水,坐落着雄浑秀拔的戴云山, 母亲河湖洋溪贯穿整个湖洋,除了风景秀丽的锦绣山及庄氏家庙建筑群外,还有南宋古寺鼎仙岩、唐朝古刹西峰寺、印石山等湖洋十景。湖洋镇具有丰富的森林、水利、矿产等资源,是闽南历史文化名镇、著名侨乡,是永春现代农业示范镇、永春特色农业大镇、省级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中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素有“文化之乡”、“琵琶之乡”、“茶果之乡”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