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宪——庄子齐物论

罗安宪
男,1960年生, 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庄子齐物论》是罗教授在中国·深圳国际庄子研究会上所做演讲的电子文档。罗教 授精彩生动的演讲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同时也加深了大家对庄子思想的理解。

   
 
    讲到庄子,肯定会提到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书的一个篇名,“齐物论”这三个字,移动那个做何理解?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齐物论”,有各种各样的关于物的理论,庄子要齐化各种各样的物论;第二种理解是“齐物之论”,在庄子看来,天下所有的物都可以把它看齐,都可以用同一的观点、同一的态度来对待它。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理解。
 
      在庄子看来,天下一切事物,本无是非大小这样的差分,因为我们人,有了“成心”,也就是有了主观上的偏见,所以才显示出差分来。
 
      庄子在《齐物论》讲:“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今日适越而昔至”这是《庄子·天下》篇中提到的一个辩题。一位中原地区的人今天出发去越国,可是昨天就已经到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要从中原地区到越国,可能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庄子借用这句话,想要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偏心、没有成见,就不可能有是非的观念。
 
       庄子在《齐物论》里还讲: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隐于小成”,“小成”即是小的成就。才有一点点小的成就,但却自以为把握了大道,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可怕的事。不知道自己无知,是最大的无知。
 
     因为有了“小成”,因为自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自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因为有了是非的观念,所以,总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总是肯定自己的观点,而否定对方的观点,总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所以,是非观念既是因,又是果。因为有是非的观念,总认为自己对,他人错,总是肯定自己而否定他人,这就又产生了新的是与非。
 
     而真实状态又如何呢?在庄子看来,事物本无所谓是与非,本无所谓对与不对。是与非、对与不对都是具体的,是相对于具体的人或物而言的,是具体的人对具体的物的一种态度。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一个事物刚产生就开始走向死亡,旧事物的死亡也预示着新事物的产生。人一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我们离死亡只能是越来越近,而不可能是越来越远。在每个人的机体里,不断有新的细胞生成,也不断有细胞老化,不断有细胞死去。“方生方死”,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正因为不断有细胞在老化、在死去,才会有新的细胞不断地出现、不断地生成。这就是新陈代谢。
 
     彼与此、是与非、生与死、可与不可,都是相比较、相对待而言的。有彼才有此,有是才有非,有生才有死,有可才有不可,有肯定才有否定,有所肯定,必然就有所否定。所以,彼此、是非、生死、可与不可,都只具有相对的性质,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一个事物从一方面看是此,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彼;从一方面看是是,从另一方面看则是非;从一方面来看是可,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不可。所以,此也可以说是彼,是也可以说是非。彼有一是一非,此也有一是一非。
 
     但是,如果从超越彼此对立的立场来看,如果从天道的观点来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差别。“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彼此俱无,无以为对,无可无不可,这就是所谓的“齐物”,这就是道的根本。
   
     庄子在《秋水》篇讲: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以道观之,从道的立场来看,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的,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如果从某一物的立场来看,每一物都以自己为贵,都以他物为贱,都自贵而相贱,但事物本身原本没有什么贵与贱。天下任何一种事物,都有比其更贱的东西,都有比其更贵的东西。因其所贵而贵之,则万物莫不贵;因其所贱而贱之,则万物莫不贱。同样的道理,天下任何一种事物,都有比其更小的东西,也都有比其更大的东西。所以,“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齐物论》讲: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里讲的“大山”,就是泰山。泰山当然很大了,但泰山在整个宇宙之间,也算不了什么,比起整个宇宙来,泰山就是小了。“秋毫之末”,秋天的时候动物身上的毛发,这当然很小了,但是还有比它更小的东西存在,比如说肉眼看不见的细胞、细菌,因为有比它更小的东西存在,比较起来,秋毫之末也就不小了,也可以说是大。殇子当然是夭,是短命的,但是还有比殇子更为短命的,比如细菌,其生命只有几个小时。殇子比起细菌,也不能算作短命。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岁,这当然是传说。八百岁当然可以说是长寿了。但八百年在宇宙之间,又算得了什么?八百岁比起海龟的三千岁,比起黄帝陵有五千多年树龄的“黄帝手植柏”,也不算作什么寿。
 
      《德充符》篇讲: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如果从事物的差异上来讲,如果执意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那么,肝胆的距离就像楚国与越国的距离那么大;如果从事物的共同性上来讲,如果突出事物的共同性,那么,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同的,都是一致的。
     
      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强调马与白马之间的差异。庄子则持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庄子在《齐物论》篇讲: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公孙龙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庄子则突出事物之间的相同。马是马,牛也是马,羊也是马,它们都是动物。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是马,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马,“万物一马也”。
 
      庄子为什么要持这样一种态度?他是要让我们把人世间的这些是是非非、这些大小之辨、这些同异之争,都应当看得更开一些,应当以一种超越的态度、达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这一切纷争。
 
      庄子在《秋水》篇讲: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之蛙有其空间上的局限性,夏天的小虫有其时间上的局限性,普通人有其成见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都是应当打破的。人们往往纠缠于事物的大小、美丑、是非、曲直,但如果从更高的程度来看,这一切争执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则阳》篇讲: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一个国家在天地之间,犹如蜗牛般大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如置于天地之间,就如居于蜗牛左角者与居于蜗牛右角者之间的争斗。国与国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又算得了什么?
 
      庄子高扬的是对于事物超越的立场,是对于事物达观的态度。庄子在《齐物论》篇讲: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人的认识水平,可以分为四种境界,一是“有是非”,二是“有封”,三是“有物”,四是“未始有物”。道无所不在,道者混冥弥漫而不可以复加。由道而观,“未始有物”;知“未始有物”,也就是知道,这是第一等境界。物由道而生,道无限,物也无限。知物没有极限,没有分别,这是第二等境界。物由道而生,作为群体,物没有界限;而作为个体,物则“有封”,也就是有区别、有差异。知物“有封”,也就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此为第三等境界。“有封”还只是个别的局限性,“有是非”则是全面的局限性,也就是所谓的“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也就是对立的双方各执一端而不及其余。知“有是非”,强调事物的是与非,这是第四等境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其至就是“以为未始有物”。“未始有物”,并非真的没有物,并非真的否认事物的存在,而是不“以物观之”,而是以“齐物”的态度对待事物。
 
      “齐物”是人的观点、人的态度,亦是人的精神境界。齐物所要达到的,并非闭上眼睛而齐物,而是张扬一种挥洒自如的精神。
 
      齐万物,齐生死,并非为齐而齐。齐与不齐,是人的一种观点与态度,物本身并不受这种观点与态度的影响。并非以道观物,物由此而就化归为一;以道观生死,生亦即是死,死亦即是生。齐物论,只是要高扬一种精神,一种豁达、舒放、淡泊、旷然的精神。
 
      通过“齐物”,最后所达到的境界,就是《齐物论》所讲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天下》篇所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独”,就是独往独来之“独”;“独”,独立而特行。天地间只有一个我,我行走于天地之间,我可以放得下一切,我可以以超然、达观的态度面对一切、迎接一切。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精神高度自主的境界,也是精神高度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的人生追求,这正是庄子的人生境界。
 
      庄子追求的人生就是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生。这种人生,就是庄子所讲的“逍遥”,就是“逍遥游”的人生。《庄子》书的第一篇,是《逍遥游》,第二篇是《齐物论》。《逍遥游》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齐物论》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一个途径。
 
      可以看出,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与自主,庄子所强烈反对的是物对于人的凌辱、摧残与统治。
就此而言,庄子哲学也许少有现代意义,这也正是庄子哲学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强烈批判的根本原因。但也正因为此,庄子哲学具有重要的后现代意义。

<<:  李泽厚——庄玄禅漫述

>>:  罗安宪——庄子论命与生死

庄士中国委任执行董事庄家彬为副主席

庄士中国宣布,委任执行董事庄家彬为副主席,自1月10日起生效。 庄士中国 (00298:0,0,↓...

庄氏骨伤(非遗保护):医武结合的奇魄

庄氏医武结合防治骨伤疾病的体系是建立在中华传统医学和武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家传师传以及几代人的临床...

中国民权第三届国际庄子文化节邀请函及日程安排

邀请函 庄子故里--民权将于2008年10月17日--19日隆重举办第三届国际庄子文化节,邀请您或...

朱庄严三姓渊源

夫始三朗庄公,号太平山老人,係唐黄门都监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孙也父庄杉公,母苏氏,先世乃广东潮州揭阳县...

专访腾势CEO严琛:续航里程是电动车最大软肋

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15年的井喷之后,今年增速明显放缓,对于高端电动汽车市场更是如此,但...